糞大腸菌群來自人和其他溫血動物的腸道,通過糞便排出。大腸菌群在自然環境中的存活時間與病原菌最接近,且以大腸菌群在腸道中的數量最多。因此,糞大腸菌群含量能較好的反映水體中腸道致病菌的含量,作為指示菌符合對水質進行糞便污染檢測的要求。糞大腸菌群數的高低,表明了糞便污染的程度,也反映了對人體健康危害性的大小。目前,常見的飲用水糞大腸菌群的檢測方法主要有多管發酵法、濾膜法、酶底物法等。

1.多管發酵法
主要是通過污染水樣接種入根試管中進行恒溫培養,利用大腸菌群繁殖時使乳糖發酵,并能使乳糖蛋白胨培養液變黃,同時產生氣泡的特有現象,根據不同接種量的發酵管所表現陽性結果的數目,從MPN表中查的相應的MPN指數,計算每升水中糞大腸菌群的最近似值。
2.濾膜法
將水樣注入已滅菌的放有孔徑為0.45μm濾膜的濾器中,經過抽濾,將細菌截留在膜上,然后將濾膜貼于M-FC培養基上,經44.5℃溫度下進行培養,計數培養基上呈藍色或藍綠色的菌落,計算出每升水的糞大腸菌數。
3.酶底物法
將加入酶底物檢測試劑的100ml水樣注入51孔或97孔的定量測量盤中進行密封后培養,由于大腸菌群細菌能產生一種β-半乳糖苷酶分解PG使得培養液呈黃色,同時大腸埃希氏菌可以產生葡萄糖醛酸酶分解MUG,培養液將會在波長366nm紫外光下產生熒光反應。通過計算有黃色反應和熒光反應的孔穴數,可對照MPN表查出其代表的糞大腸菌群最可能數。

通過以上對比,多管發酵法和濾膜法這兩種方法檢測糞大腸菌群時間相對較長(48~72h),需確認試驗,試驗步驟較為繁瑣,干擾因素多,并且不適合大量樣品的分析,也不能對飲用水的衛生學狀況做出快速評價;而酶底物法檢測糞大腸菌群只需18~24h培養即可報告結果,操作簡便、結果可靠,無需確認試驗。
網站首頁
電話咨詢
產品中心
QQ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