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5749-2022《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將常規指標“氯酸鹽(使用復合二氧化氯消毒時)”的名稱修改為“氯酸鹽”,刪除了限定條件,這次修訂表明無論采用何種消毒工藝,出廠水氯酸鹽指標均不得超過0.7mg/L的限值。看完這個修訂后,不知道大家是不是會和小編一樣,心中會有疑問:為什么要將“氯酸鹽”的名稱做修改?氯酸鹽是怎么產生的?

“氯酸鹽”名稱發生變化的原因
由于不僅復合二氧化氯消毒工藝會產生氯酸鹽副產物,而且次氯酸鈉消毒工藝中也會產生氯酸鹽,因此把“氯酸鹽”的名稱做了修改。
氯酸鹽的產生原因
以次氯酸鈉消毒為例進行講解:成品次氯酸鈉溶液性質不穩定,在溶液中能發生多種化學反應,產生氯酸鹽的途徑主要有以下兩種:
1.成品次氯酸鈉溶液在儲存過程中,常溫下也容易發生分解和歧化反應,導致有效氯濃度不斷降低,歧化反應會生成副產物氯酸鹽。
2.次氯酸鈉在水中發生水解,產生次氯酸;pH值越低,次氯酸比例越高;次氯酸與次氯酸根共存,反應生成氯酸鹽。
注:次氯酸鈉分解產生氯酸鹽主要取決于:儲存溫度、儲存時長、重金屬及懸浮顆粒等污染物、初始濃度及pH值,其中儲存溫度及時長是影響氯酸鹽形成的重要因素。
與成品次氯酸鈉相比,通過現場制備的方式有利于減少氯酸鹽的形成。
1.現場制備的次氯酸鈉通常是現制現用,儲存量少,且無需長期儲存;
2.現場制備的次氯酸鈉濃度通常低于1%,因此和高濃度的成品次氯酸鈉相比具有非常緩慢的降解率。

降低氯酸鹽產生的方式
1.水廠采購成品次氯酸鈉時,除了按照現行標準來測定有效氯和重金屬雜質以外,還應檢測氯酸鹽的含量。
2.現場制備次氯酸鈉,應控制反應溫度等條件以盡量降低次氯酸鹽含量。
3.次氯酸鈉應該存放在陰涼干燥的環境中,避免陽光直射,夏天的存放時間不超過10天;氣溫常年較高的區域,建議夏天采用空調等控溫措施降低儲存溫度,盡量控制室溫在25℃以下。
4.若購買高濃度次氯酸鈉,則需現場進行稀釋后進行儲存。
5.儲罐中的次氯酸鈉用完后再添加,避免因儲存時間過長不斷分解產生氯酸鹽副產物。
網站首頁
電話咨詢
產品中心
QQ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