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水環(huán)境中新污染物的污染問題,國內外研究者已開展了廣泛的調查與評估工作,我國水系統(tǒng)中新污染物的污染分布表現出顯著的時空特異性。具體而言,在全國大部分地區(qū)中新污染物引起的急性風險整體較低,風險水平基本處于可控范圍內。然而,在京津冀、東部沿海及東北地區(qū),新污染物的平均濃度水平相對較高,部分污染物濃度可超過100 ng/L,部分區(qū)域存在有一定程度的慢性生態(tài)風險。因此,為了實現飲用水中新污染物的有效控制,有必要系統(tǒng)評估各地水源中新污染物的賦存特征,并依據區(qū)域差異,制定因地制宜的治理與管控策略。
水作為環(huán)境介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水源中所檢出的新污染物普遍具有濃度低、種類多樣、結構差異顯著等基本特性。同時,在凈水工藝中,這些新污染物受到多種有機和無機背景基質的競爭與干擾,從而影響其去除效率。因此,為實現飲用水中新污染物的高效去除,有必要開發(fā)與之相適應的凈化技術,并構建集成化的工藝組合策略,以增強對飲用水中新污染物水質風險的控制能力。
專家對分布在15個不同的水源地的52個監(jiān)測點進行全年的調查采樣,共檢測115種新污染物,其中107種可被檢出。總體而言,樣品覆蓋范圍廣泛,但多數污染物的檢出濃度處于較低水平。監(jiān)測結果顯示,僅有5個點位的累積濃度超過了1000ng/L。從濃度水平分析,檢出濃度較高的污染物包括磺胺甲惡唑、咖啡因、多菌靈和乙草胺,其濃度范圍在77.7至100 ng/L。之間。
針對深度處理工藝,通過化學氧化與生物協(xié)同作用,來增強對可降解類抗生素和農藥的處理效果。專家對于難降解的污染物,特別是針對全氟化合物提出了一種低成本極限吸附去除策略,并通過改進的吸附材料顯著提升了對這類難降解污染物的去除效率。此外,結合新污染物去除的智能化監(jiān)測技術,構建形成飲用水新污染物風險控制的集成工藝,該技術體系已在長江、黃河等重點流域開展工程示范,旨在構建覆蓋新污染物識別、去除與風險響應全過程的技術體系,為我國飲用水中新污染物水質風險的系統(tǒng)性管理提供技術支撐。
網站首頁
電話咨詢
產品中心
QQ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