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產品因其價格低廉、重量輕、堅固耐用,在過去幾十年中被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然而,隨之產生的塑料污染和相關的生態影響已成為21世紀最突出的環境問題之一。塑料在環境暴露下可裂解為不同尺寸(粒徑<5mm)的塑料碎片或顆粒,即微塑料(MPs)。微塑料根據其來源大致分為2類:一種是初級微塑料,主要源自于紡織品、藥品、個人護理產品和研磨材料;另外一種是次級微塑料,來源于經歷生物和物理化學降解過程的塑料碎片。
微塑料可以從土地或廢水處理設施中傳播到淡水環境,最終匯集至海洋。進入水生環境后的微塑料能迅速被微生物定殖,形成一個與周圍的基質顯著不同的獨特生態位——“plastisphere(塑料圈)”,導致其表面上的細菌群落不同于周圍環境。2015年,Tender等率先報道了比利時北海中微塑料表面的細菌群落特征。此后,研究者相繼揭示了海洋、江河和湖泊等水體環境中微塑料表面的細菌群落結構。環境中大多數微塑料的化學特性均非常穩定,耐腐蝕且難以被微生物降解,故可以在環境中持久存在。
微塑料不但可以為定殖于表面的細菌提供豐富的營養物質和有機基質,還可以幫助細菌抵抗環境壓力,增強細菌的擴散能力。因此,微塑料被公認為當今環境中細菌的重要新興棲息地之一。隨著細菌在微塑料表面定殖,微塑料的特性(例如尺寸、密度和表面粗糙度)也會發生改變,這主要受定殖細菌形成的生物膜的影響。生物膜覆蓋的微塑料被證明對污染物的親和力高于原始塑料。因此,微塑料表面細菌定殖可能會加劇污染物傳播至環境中,對生態系統構成巨大威脅。
網站首頁
電話咨詢
產品中心
QQ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