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氨氮超標是水產養殖和水體治理中的常見問題,直接影響水生生物生存和水質健康。
一、池塘氨氮來源
1.養殖排泄物:魚類每消耗1kg飼料產生約30g總氨氮(TAN)。
2.殘餌分解:蛋白質含量>35%的飼料更易分解產氨。
3.底泥釋放:有機質>5%的底泥在厭氧條件下釋放氨氮(速率可達0.2mg/m2·h)。
4.外源輸入:農業徑流(尿素轉化)或生活污水(氨氮濃度可達50mg/L)。
二、池塘氨氮超標治理技術方案
1. 應急處理(24-48小時見效)
化學氧化:
過硫酸氫鉀(50%含量)用量1-2kg/畝·米。
次氯酸鈉(10%有效氯)0.5ppm全池潑灑。
物理吸附:
沸石粉(200目)20-30kg/畝,吸附率可達60%。
活性炭(碘值>800)5kg/畝,需配合增氧。
2. 生物處理(3-7天見效)
硝化細菌強化:
接種硝化菌(≥10? CFU/mL)500mL/畝,DO需>4mg/L。
生物膜載體(如K3填料)投放量10-15%水面面積。
藻類調控:
接種小球藻(密度>5×10? cells/mL)抑制NH?。
控制透明度在30-50cm避免藻類過度繁殖。
3. 生態修復(長期維護)
植物凈化:
沉水植物(伊樂藻)覆蓋率30%,吸收氨氮2-5g/m2·年。
浮床植物(水芹)種植密度16株/m2,去除率>50%。
底質改良:
微生物制劑(芽孢桿菌)200g/畝·周,分解有機質。
機械增氧(葉輪式增氧機1.5kW/畝)保持DO>5mg/L。
三、預防措施
1.投喂管理
控制餌料系數(FCR)<1.5,減少殘餌。
添加酶制劑(如植酸酶)提高蛋白質利用率15%。
2.水質調控
每周換水20-30%(水源氨氮<0.2mg/L)。
石灰調節pH至7.5-8.2(每噸水用生石灰5-10g)。
3.系統設計
構建循環水系統(水力停留時間HRT≥4小時)。
設置沉淀池(容積≥養殖池10%)。
四、注意事項
1.避免過度消毒:二氧化氯>0.5ppm會殺滅硝化菌。
2.慎用硫酸銅:Cu2?>0.01mg/L抑制藻類氨氮吸收。
3.雨季防控:降雨后需檢測外源輸入(建議加裝攔污網)。
通過綜合應用物理、化學和生物手段,結合定期監測(建議每天早晚各測1次氨氮),可有效控制池塘氨氮濃度在安全范圍內。
網站首頁
電話咨詢
產品中心
QQ在線